正确认识中医
来源: | 作者:张医生 | 发布时间: 2021-10-27 | 25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医”二字,粗看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细看却蕴含中医最根本的法则。所谓“中”,是指七情不卑不亢谓之“中”;五行和合、阴平阳秘谓之“中”。实际“中”之一字表明了整个中医学的度。《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此“本” 是本于阴阳。若要愈病,要无病,要尽天年,要长生久视,则需阴阳和合,五气调和,阴阳不偏不亢,五行生克流通,都是以“中”字来衡量。故整个中医学不论在养生,还是治疗,一切的理、法、方、药、术皆无出“中”字一字,也就是形成祖国特色的生命医学所在。

《内经》给我们提出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五脏、气血津液、经络等等,来祛病、康复、养生、甚至延续生命,其中最主要是使心身如何处于和合状态。任何一项出现不平衡,如阴阳偏胜偏衰,五气盛衰、逆乱,经络受阻等等,都会使机体出现病态,再重者则阴阳离决,五气分离,精、气、神无法化生,危及生命;从七情方面说,七情能治病,也能致病,倘若情志不遂,就能致病,犹如怒则气上,时间长就能肝风内动,而中风。当然,五气不调能引发情志不遂,如心气不足则悲,胆气不足则惊等等;七情能治病是为了调和,如悲能制怒,怒能化思之气结。但归根结底七情皆由心所动,五气感而成,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乃君主之官”,调心还须调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神平和则气机调畅,先天真气化生,方能养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微代谢正常,气机顺畅,神清气爽,自然就“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外邪而言,六淫乃六气所变,这说明外界的失衡所致,而从六淫致病看,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故。不论外邪太盛或正气过虚,两气相搏而得病,皆由内外失衡所致。故此,不论内因,外因或不内外因,或是病机、证侯都能看到,皆是失“度”而得,故“中”之贯穿整个医理。

法从理立,不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小法,或扶正袪邪、调和阴阳、补偏救弊等等所谓的大法,亦离不开“中”字,若无“中”字则无法可立。从汗法而言,为何用汗法,因邪在表,走表而解,若下之则引邪入里。就汗而言,亦为是正汗或邪汗,若大汗淋漓,则伤正而邪不解,因正汗乃阳加于阴而成,不论阳或阴,盛或衰,皆是正所伤,若微似汗出,邪从汗而解,即为邪汗,是由于药力助正气驱邪外出之征兆。因此,就汗出就需恰到好处,不能失中,从大的法则看,是扶正还是袪邪,若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那不论是袪邪或扶正,或标本兼治,或偏于正或偏于邪,都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迁移,在非常微妙的辨证的基础上而立出法则,不失时宜,谓之“中”。

方从法出,方由药成,方由君、臣、佐、使、引配伍而成,因“七情”而得,它是在辨证后,需论治的关键,从选方看,犹如我们上而讲的汗法,我是选麻黄汤还是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还是特定加减而成呢?那我们要看是表实还是表虚,或有无兼杂证等等,我们需要方与证合,不能表虚用麻黄,表实用桂枝,若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否则杀人不用刀,故不能失“中”。而组药成方,那用药不能失宜,如火热实证,就不能桂枝,否则立毙。有这么一句话“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这说明,用药不能偏废、不能滥用,药有性味归经,尤人的脾气,有个性,就是用它的偏性,来以偏救偏,以毒功毒,用药如用兵,用何药?多大量?都要适“中”,如柴胡少量能引经,中量能升阳,大量能解表,可见用药之微妙,又何况,因、机、证、治皆万变不离其中。

再者,由“中”说到“医”,医学乃临床医学,若纯理论而不能用,何谈医,我们说学以致用,若学而不能用,那么,救死扶伤,补偏救弊,袪除病痛,强身健体,神清豁达,从何而谈。医者,善也,意也,它只有体现在健康和生命中,才有意义,除此则纸上谈兵,更不用说为生命立命,故古人把医术称仁术,它是为救助生命,若这世上没有医,人类将是什么状态?又话回“中医”,中医可以说是医学的终极者,就这“中”之,它与道最近,无极生太极,道生一,它就是太极和一,从术类讲,它应最高,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说:“上工可治国”,此话不差,真理于四海皆准,一理通则而百理同,因为中医医理是“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取象比类而成的,倘若能穷理尽性,以致于命,以技演道,以道行医,则与道同,可真谓医道还元。那做为一个中医者,应该理行并重,德行兼备,若真如此,则医心与医技合,是为真医。可惜,今人只求医技,不重视医德,失其心,则不能称仁术,最后医技也上不去,更谈不上继往圣人绝学,又怎能为天地立新,为万世太平呢?因此,学医者,应遵古训,大医者应又精又诚。故此,在整个行医过程中应不偏不倚,行其中道,不落两边,方谓中医。

所以做一名合格中医师,首先应平心静气,以平常心来学医和诊治,我们说有容乃大,则需虚怀若谷,参悟医理,博通古今,才能在望、闻、问、切上,体悟细微,在辨证上准确无误,在论治上恰到好处。再者,应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把正邪、真伪、大小、偏圆,都归于正位,神清气灵,正气十足,气脉畅通,驾驭歪风邪气于掌指之间。否则,不明已如何明他,如何使神形相合、气脉相融。今人说医不治已病,那么,如何治他病?这说明理不明则法不正。从此以往医将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