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医
来源: | 作者:张医生 | 发布时间: 2021-10-27 | 226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吕沛宛

 

  中医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华夏文化之精粹。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做过巨大贡献。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医学产生巨大的冲击,以至于部分国人对中医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误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西医的利弊也日渐被医学界所认识。于是,世界攻克不了的许多医学难题又重返寻求中医治疗。那么,中国医学是怎么发展的呢?它又是如何辨病治病的呢?它有那些特色疗法呢?你了解吗?

  (一)中医发展史

  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认为与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是同疾病作斗争之时,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成熟,中医学也随之完善起来。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中医学。中医学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就其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期

  中医学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早期人们造物居住以避风雨,缝制兽皮以御风寒,跳跃舞蹈以导湿热,用火燔食以使人无腹疾。在长期的狩猎、捕鱼和种植中,逐渐掌握了某些动物、植物以及矿物质的治病疗伤作用。如我们熟悉的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这就是中国医学的雏形。

  2理论形成期

  战国时期,中国医学走向了它的第一个高潮,不仅名医荟萃,而且诊断、治疗、药物诸类均初具规模。其中《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理论的成熟与完善。书中不但记载了发病的机制,还记载了相当完善的治疗方法与手段。除了针刺疗法外,还有散在药物治疗,如应用半夏怵米汤治疗失眠,用鸡矢酥散治疗鼓胀等。同时他还注意到自然界天象、气象变化与人群疾病发生及流行的关系和地域的差异对疾病的产生与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春天气候多风,传染病易盛行;夏季属热,易发生中暑;秋天气候干燥,常发生干咳;冬天气候严寒,易出现外感寒邪疾病。又如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地势低洼,人们吃鱼而嗜咸,易生疔疮;远离海岸的地区,由于缺碘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

  3成熟期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南阳·张仲景所著,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发展的成熟,因为他实现了中医理论与方药的巧妙结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及在未经了解药物有效成分的前提下能够熟练运用草药对疾病的治疗,对人民健康的卫护,这样的创举是其他发明创造所不及的。同时,他开创了辩证施治的先河,直到现在,他的许多方剂在临床运用仍效验如神,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的产生反映,如有人调查女同志的月经在月满时来潮,则不孕率底,此即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相应。同时,中医学也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某一局部出现病变,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而在机体外也出现一些相应的表现,如神、色、形、态的异常变化。所以,中医治病必须从整体出发,如口舌糜烂,中医常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是因为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原故。

  2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和综合,辩请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同是感冒,中医则根据病人的症状不同,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风寒感冒用辛热的方法解决,风热感冒用辛凉的方法解决。所以中医看病,往往是一人一证一方一药,而不是单纯地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见热退热的局部对证疗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把西方现代主流科学的还原论和中医整体观用挑西瓜的方法加以通俗解释,他说:在买西瓜时,面对一大堆西瓜,如何选一个好的,这时有两种办法。

  一是把它切开,看一看,尝一尝,判断会准确。这就是还原论方法,其优点是容易借助工具,结论准确;缺点是一旦切开,西瓜就不再处于本来的状态,有些东西已丢掉,至少切开后就不能再复原,空气和微生物进去了,切开的西瓜很快就会坏掉。因此,很多人不愿意用切开的方法。

  如果不能切开,有的人根据经验,仍然有办法判断西瓜的好坏。他们知道,西瓜是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紧密联系。因此,只要仔细观察外部的信息,如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等等,就可以知道好坏。这类方法就是“整体观”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事物的整体性,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哲眼看中医》)

  (三)中医的发病观与治病观

  1中医的发病观—正气与邪气

  所谓正气,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一切可以抵御外来邪气的积极因素都可以看作人体的正气。中医的邪气可以理解为一切致病的因素,如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内伤七情(喜怒悲忧思恐惊),饮食劳倦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仅仅是产生疾病的诱导因素,能不能发病还要看人体正气的强弱。如果正气存内,无论是外来邪气还是内伤七情都不能对人体机能造成伤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人体的正气受到损伤,再在外来邪气的诱导下人就容易感受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谓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例如,同一阵风袭来,有人打喷嚏感冒,有人安然无恙,这就和他们体内正气有关。

  2中医的治病观—平衡阴阳

  阴阳,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一般的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就人体的生理的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机体的功能也以抑制为主。而机体的阴阳也和白昼一样是相对交替变化的。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失衡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机理。它认为一切事物之间(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整体,他们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出者为阳,升者为阳;入者为阴,降者为阴,物质与能量的出入升降每时每刻都要保持平衡,这样人就不会发病。如果失衡,说明人体的正气不足或邪气亢盛,人体的健康就受到威胁。正如《内经》中所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因此,中医在治病时十分重视阴阳的平衡。而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就是通过祛除邪气或填补正气来实现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十分重视调节阴阳,无论是津液血气的缺失还是外来邪气的强大,其治疗的结果都是为了实现人体阴阳的平衡。正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四)中医特色诊法

  中医诊病依靠望、闻、问、切四诊。直接从病人那里获取信息,望诊用大夫的眼,摸脉用大夫的手,闻诊用大夫的耳和鼻,无须通过其他检测手段提供数据,而西医如果形成正式的诊断就要依靠种种检查仪器,大夫通过分析这些仪器提供的数据,最后作出有根有据的诊断。中国古代没有CT、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以,中医诊病不得不重视病人的主观感受,不得不重视人体各种功能,在临床反复证明,从中发现疾病规律。

  望诊:中医学认为,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果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了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而表现为神、色、形、态等各方面的变化。国人最熟稔的望诊专家应是扁鹊,只要提及《扁鹊与齐桓公》,国人无不骄傲祖国中医学的神奇与医家扁鹊高超的医术。因为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吴枢、邪气脏腑病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薄嫩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反映于外。如我们日常生活所说,某某气色好,面若桃花,粉嫩粉嫩的等,我们就知道,此人身体健康。也常说某人满脸病象,双目无神,两唇无华,头发焦躁,耳轮干枯萎缩,就判断此人可能有病。这些都属于望诊的范畴。另五色与五脏,亦关系密切,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我中华民族属于黄种人,其正色的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当五脏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五色异常。如大夫见一个面黄的病人,会问其是否感四肢乏力,不喜饮水,有时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大便稀溏,腹涨不适,食饮无味等症状时,病人常会反问大夫:“你怎么知道?”。其实,这就是望诊其面为黄的缘故。因为黄色主脾虚,湿证,脾主四肢,脾不运化水湿,则会四肢乏力,不喜饮水,关节不利,脾不运化精微物质,则出现便溏,腹胀等症状。其次,如果你看过中医,医师一般都会让你张开嘴巴,伸出舌头或卷起舌头,让他看看。这是因为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相连,故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邪正的消长、病情的顺逆等都可以从舌像上反映出来,此即舌诊的原理。望舌主要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淡红舌、薄白苔为正常舌苔。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异常舌质是较淡红舌偏白或偏红。前者多表现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衰微,运血无力;后者多表示邪热偏盛、气血沸腾或虚火上炎就是中国人长讲的“身体有火了”或“内火旺”“上火”之意;异常舌苔常有较薄的苔厚、腻、黄多见,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主病位在里,病邪较重,腻苔多主湿浊、痰饮、食积。黄苔一般主热症、里症。淡黄为热轻热、深黄为热重。小儿常脾胃薄弱,饮食不知饥饱,年轻的妈妈可每早观察一下孩子舌质舌苔的变化,如出现厚腻苔,可适量吃些消食导滞类药物,未病先防。

  闻诊:医生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 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 五声它们分别是呼属肝、笑属心、歌属脾、哭属肺、呻属肾。如大家悲伤时哭一下可以缓解情绪,但一直哭就伤肺了。《红楼梦》中不是有个最爱哭的黛玉吗?而过度的悲伤易损伤肺气,故她三天两头娇喘微微,死于肺痨。所以,在临床上医生可根据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推断疾病种类。

  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问诊都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诊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即往情况、生活习惯、饮食居住,都要通过问诊获得。但在问患者的主要症状方面,西医重视患者的客观症状特点,而中医在重视客观症状特点的基础上,更重视患者的自我感受,如正置夏天,许多患者诉天热时易出冷汗,西医经过检查,通常找不出证据确定患者得何疾病,而中医则根据患者这一主诉,得出此人阳气不足,不能卫护肌表,故出汗后患者感觉到肌肤凉冷不适,咱们用温里补阳的方法则可治这类病人。

  切诊:用手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的诊法。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在人们心目中的中医形象通常是一个老者、两目微闭、三指持脉,但让大家感到玄乎就是老者切脉后怎么知道患者得何病?其实,切脉就是通过脉象变化的体察,了解体内病变的切诊方法。西医也切脉,西医切脉主要是了解脉的快慢和均匀;中医把脉主要是感知脉的形态、脉的力度、脉的通畅度。简单的说,就是患者的脉在医生手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如涩脉给人的感觉是如刀刮竹,常见血虚证,或受寒后血凝不畅,加之四诊合参就很容易对症下药。按诊,是用手触摸按压病人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病变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切诊方法。

  (五)中医的特色疗法

  我们知道人体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正不胜邪而致体内阴阳失衡,医生要平衡阴阳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特色疗法。

  1针刺疗法:自人类的双手能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针灸刺法也随之萌芽。古代最早的针具为“砭石”疗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具也不断改进。我们现在使用的工具多是不锈钢针。针刺法就是医生使用不同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或深或浅,激发经络气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防病去痛的目的。由于针灸治病简、便、廉、验,适应症广,无毒副作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对43种常见病首选针灸治疗。对有些病,针灸治疗立竿见影,一针而验,如落枕、急性扭伤、肩周炎、岔气、产石尿潴留、腹胀、打嗝等。而对有些神经性疾病,针刺也是最佳选择,如脑中风后遗症,石学敏院士所创的醒脑开窍疗法,在国外表演时,能使瘫痪的、无肌力的肢体迅速抬起,肌力当时可达Ⅱ级,震惊国际医学组织。还有,大家所熟悉的面瘫,目前西医也无甚特效疗法,而早期针刺治疗90﹪的患者均能恢复正常。顽固性失眠目前也是世界性医学难题,用针刺配合中药也很见疗效。同样,针刺在国际上也影响颇大,美国纽约州针刺协会主席杰克.森.里德曾感慨:“在医学史上,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其他任何发展能象针刺那样吸引大众的兴趣,能如此使医学界惶恐和困扰,只有针刺这种传统的东方医术引入到西方后才能如此。”现举临床针刺医察一例,刘某,21岁,信息工程学院学生。2004年秋,因生气致突然失音,先到西医院治疗一周无效后转到省中医院针灸科求治。通过中医辨证后,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引起,认为此证为气郁窍闭,治则应开郁散结,理气开窍,于是给予针刺四关穴,手法为快速捻转强刺激为主,同时配哑门、百会穴,整个治疗过程3至4分钟,患者是针出声出,当即能言。

  2灸疗法:灸是灼、烤的意思。古人在烤火取暖时,某些疾病在受到火的熏烤或烧灼有所缓解,从中得到启示,于是发明了灸法。传统灸法是用艾叶做为原料,制成艾炷或灸条,在人体的一定穴位上熏灼,借艾火的热力透入肌肤,取道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长和针刺方法配合运用,故针灸并称。灸法常在临床应用于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泄泻、痢疾、遗尿、崩漏、带下、痰饮及防病保健。它对维护人民的健康同样功不可没,如〈扁鹊心书〉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医之治病用灸与做饭须薪”。如日本曾于庆长二年颁布文告说:“春秋施灸,以防疾患。人固应勤于所业,然有所患则肢废身蔽,不可不知,妇孺皆然。”1937年元旦,日本兴起了足三理灸健康运动,提倡集体养生灸法。这几年,兴起的“冬病夏治”也是灸法的一种。由于它的确切疗效,低廉费用,方便易行,无打针吃药痛苦,迅速被百姓所接受。故有报道说北京东直门医院2005年头伏第一天,病人达万人之多。当然,我们河南省各大中医院针灸科也是忙的热火朝天,但县、乡级医院却很少开展这项工作,希望这种简、便、廉、验的方法迅速推广,为我省百姓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3拔罐疗法: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去一半”。在原始社会,人们发现用兽角做成的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出其中空气,使吸附在皮肤表面,使局部充血,淤血,而产生刺激来治病。故这种方法在古代称为‘角法’。本法在历代中医文献中论述颇多。如《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罐得火气合于肉,既牢不可脱 ……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这是对拔罐法应用的记载。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拔罐的应用非常广泛,最常见的如风湿痹痛,颈肩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咳嗽,哮喘,胃肠道疾病,治疗某些疾病有时能一拔就愈,如落枕,肩周炎。笔者有一病人,每受风寒侵袭必咳嗽,打针吃药虽有所减轻,但不除根,每每均以拔罐善后。此外,在临床发现,拔罐对于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也相当有效,如慢性疲劳综合症,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而西医又无甚好的办法,长期的疲劳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心悸气短,甚则长期咽痛,颈部淋巴结肿痛,睡眠障碍。本来除了工作生活压力外,又多了一项身体压力,弄的人们痛苦不堪,这类人群,在患者的背部俞穴进行走罐,许多患者一次就可浑身舒服轻松,5次诸症状明显减轻,有人对此进行疗效观察,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二。还有,背腰部延经络大面积闪罐瘀血疗法对许多疑难杂症也有确切疗效。如慢性结肠炎,肥胖病,荨麻疹,哮喘等。你也许很想知道,小小火罐,为何有如此神奇疗效?答:祖国医学认为此法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

  4中药疗法:在我国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资源。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冒着生命危险尝试利用这些资源,在成功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某些植物、动物和矿物有治病的作用,并把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在临床上,大夫通常用中药的寒、热、温、凉四气来调整体内阴阳失衡,其最常用的用药原则是,寒证用热药,热证有寒药,虚证用补药,实证用泻药,给药的途径常有内服法和外敷法,内服法就是中药经煎煮后成汤或丸膏即直接口服,外敷就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散剂贴在机体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如贴肚脐治小儿腹泻,就属于中医外敷法。大家知道,小儿秋季腹泻,西医认为是轮状病毒感染,而目前对病毒又无特效药物,故西医只能输液治疗避免孩子脱水,期待自然疗程结束(也就是孩子自己产生抗病能力),但中医贴肚脐治小儿秋季腹泻却效果好,无痛苦,方便易行。我们省中医院就贴过一个二度脱水的腹泻小儿,因孩子总是从早晨5点开始腹泻,而且越输液越泄泻加重,经中医辨证后贴了一个神阕穴,两个脾俞、肾俞穴。次日,家长欣喜来报,孩子不拉了。由于小儿脏气清灵,没有七情干扰,身体易恢复健康。加之小孩吃药困难,故目前用于小儿退热、厌食、腹泻,咳嗽类外用药较多,且疗效明显。还有,我们经常有病人说中医治病慢,这儿引用2003年获得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的邓铁涛教授的一段话,“20多年前在一次中医学术会议上,有位西学中专家说:‘抗生素发明之后,中医治疗肺炎便落后了;速尿发明之后,中医治疗水肿便落后了。’抗生素发明之后,肺炎便不需要中医了吗?老年肺炎,虚寒症的肺炎,用上中医药就得救了。我常遇此等证,用桂枝汤或小青龙汤之类,帮抗生素一把。我曾在西医院会诊一例水肿病人,已肿至有如啤酒桶一样,不能卧,乃特制大木椅坐着,医院用了不少速尿,就是不能消肿。我会诊采用真武汤加味,约半个月,患者前后判若两人,带着空木椅出院了。中医治病‘慢’吗?不慢!而是疗效好。”(《哲眼看中医》)以上病例说明,中医药治病只要大夫辨证正确,许多病即能药到病除。

  5饮食治疗: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饮食的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古代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医认为可食之物皆有药性,均离不开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例如:人们常吃粮食中的小麦,味甘甜,外皮性寒,肉性温,故面粉属温性,入脾经、心经、肾经,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能。稻米,味甘甜,性平,入心经、脾经、胃经、肝经、小肠经、肾经、膀胱经,益气,止渴、止泻,温中,和胃气。煮各种营养粥食,和胃健脾,益精强智,聪耳明目。如吃菏叶粥能清热去火、降低血脂血压;吃莲肉粥、山药粥可以补益肺气、健运脾胃。诗人陆游诗曰:“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惜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6音乐疗法:是指利用音乐艺术以调节人的形神,促使病人身心康复的一种方法。清代医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强调了音乐在疾病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心身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发展,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 艺术疗法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比较时髦的一种治疗方法。7情志疗法: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因此,运用七情之间相互制约的法则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之为情志疗法。我国古代的医生在“七情内伤”的理论和本土化的“情志相胜”的指导下治疗疾病,并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经典医案。如金元时期张从正中医“攻下派”的代表医家,他精于中医的心理治疗,他在发挥《黄帝内经》中情态相胜的理论时说:“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张氏运用感、娱、怖、触、夺等方法无药而愈病的验案,可窥古代中医心理疗法的一斑。这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全球医学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模式和人们医学健康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药源性、心身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多,人们对于预防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是一些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带给人们用药的恐慌,人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天然药物和传统医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中,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背景,有《皇帝内经》给我们做理论指导;有《神农本草经》给我们提供天然保健品;有《难经》给我们提供诊脉“独取寸口”;有《伤寒杂病论》给我们理、法、方、药;还有无数的中医圣贤提供的各家学说。总之,只要我们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在看病保健方面,我们有着比西方人们更多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优势,把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给人们的健康提供最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