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注重整体,将容颜与脏腑、经络、气血紧密连结,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气功及食疗等手段均体现出动中求美的观点,使精气畅通,并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作用广泛而持久。
中医美容在保健美容和治疗损容性皮肤病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显示了它所蕴藏的特殊潜力。 历史悠久,实践丰富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中医美容的各种方法,被无数的人反复运用、筛选,日臻完善。其精华将为现代中医美容及世界美容提供行之有效的天然药物及自然方法。
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美容是附属于中医药学,并随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故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源头,它也为中医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中医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发展,为中医美容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提供的美学思想,也使中医美容学具备美学理论的基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使我国构建的美学理论体系极富特色,将对世界美学做出贡献。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颜面五官、须发爪甲,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中医美容注重整体的调理,因此,美容效果持久、稳定。
辨证论治
中医美容运用辨证论治的思想,对损美性疾病进行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使是偏重于装饰的外用保健品,如面脂、口脂,也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如面部色黑、粗糙等,中医认为原因之一是风邪外袭,因此在一些润面、增白的化妆品中,配有祛风类药如防风、白芷等,体现了病因辨证的特点。辨证论治,使中医美容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突出。
手段多样、安全
中医美容的手段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药、食膳、针灸、推拿按摩、气功五大类。此外还有心理、养生等方法。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如药物美容,有内服法,有外用法。外用法又分贴敷法、洗浴法等,而贴敷、洗浴法又可再细分为患处皮肤贴敷、脐敷、穴位敷、熏洗、擦洗、沐浴、浸浴等,这些方法都属于自然疗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避免了化学药物和化妆品对人体的危害。
介入生活美容
中医药和生活美容之间的联系历史悠久。在历代各类医书中,表明有驻颜、悦色的作用的药物多达上百种,而方剂更是数量可观,各种洗手面方、令面悦泽方、增白方、祛皱方、驻颜方、白牙方、染发方、香身香口方,应有尽有,甚至有发蜡、口红、胭脂的配方。这些方药具有极浓的生活美容的色彩,它们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修饰人的容颜,使之更光彩夺目。这些信息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古代医家已把对人体美的维护作为医学的任务之一,所以他们关注人体的修饰,并以医学的手段介入,使修饰品和修饰手段更完善,更符合人体健康要求。这种介入扩大了中医美容的内涵,使中医美容以其深度和广度并存,在世界美容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中医面部按摩美容的主要穴位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现将常用穴位介绍于下:
⑴印堂穴。两眉毛内侧端之中点。
⑵百会穴。在两侧耳联线点的头中央。
⑶阳白穴。眉毛正中上1寸处。
⑷攒竹穴。在眉内侧的凹陷中。
⑸鱼腰穴。眼平视,在瞳孔直上眉毛中点处。
⑹睛明穴。在目内眦上方凹陷中。
⑺瞳子穴。在目外眦外上方,眶骨外侧。
⑻承泣穴。眼下与眼球之间,正视直对瞳孔。
⑼迎香穴。在鼻翼沟上方凹陷中。
(10)太阳穴。在眉尖和目外眦之间,向外移1横指左右凹陷中。
(11)地仓穴。在口角旁四分。
美容按摩术
美容按摩术在很久以前就被人们广泛采用,而且被科学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之一。在改革、开放、搞活的今天,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按摩已经走向社会,进入家庭,成为人们特别是女性保护皮肤健美、延缓衰老的生活需要。目前全国各地已相继成立了“美容院”、“美容学校”、“美容协会”等等,为人们美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光彩。
美容按摩是通过按摩手法美化面容。生命在于运动,皮肤又何尝不是呢?按摩是刺激和滋养皮肤最积极的方法,既能使粗糙的皮肤恢复光滑柔细,又能延缓面部皱纹的出现,使已经出现的皱纹变浅、变少及防治面部色斑,延缓老年斑的出现。下面具体介绍美容按摩的基本操作手法。
第一步:术者两手相搓至热,迅速将双手置于受术者颜面部,稍用力摩擦,使整个面部微热,反复操作3~5次。
第二步:术者双手拇指置受术者额头正中线,施螺旋形揉动向两侧至太阳穴,尔后按压太阳穴,反复操作3~5次。
第三步:顺着眉毛的生长方向,术者用中指指腹在眼部周围打圈按摩,再用双手食指指腹由眉的内侧向外侧施推法10~15次,接着由两眼外角向鬓角处掌推30~40次,然后分别向鼻梁及外眼角侧左右移动手指,使眼眶上的皮肤跟着运动,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第四步:在鼻梁两侧以手两指施上下摩擦5次,至鼻翼两侧时用力稍重。
第五步:术砉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由下颌至耳垂,再由口角至耳中,最后由鼻翼至太阳穴,各做5次滑动按摩。
第六步:点按揉印堂、攒竹、丝竹空、鱼腰、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髎、颊车、迎香、人中、地仓、听宫、翳风、合谷、足三里等穴。
第七步:从口下正中部承浆穴起,以双手单指沿口形按摩至口上正中央,反复操作5~10次。
第八步:用双手掌搓两耳部5~10次,指揉耳廓1分钟,再用双手拇指揉捏颈肌3~5次,点按风池1分钟,如油脂分泌旺盛加按揉上星穴,最后重复操作第一步的手法,力量稍重,以面部红润温热为度,作为结束手法。